校准数显便携式推拉力测试仪器需遵循规范流程,以确保精度符合要求(通常误差需≤±1%FS),以下是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:
一、校准前准备:3项核心核查
设备与工具准备
待校准仪器:确认电量充足(避免校准中关机),外观无破损(如传感器接口松动、按键失灵等需先维修),记录仪器型号、量程(如“0-500N”)及上次校准日期。
标准器具:选择经计量认证的标准砝码(精度等级需高于仪器1个等级,如仪器为0.5级,砝码选0.1级)或标准力传感器(搭配力值显示仪),量程覆盖仪器满量程的20%-100%(如500N仪器需准备100N、200N、300N、500N砝码)。
辅助工具:校准支架(固定仪器与砝码,避免晃动)、水平仪(确保校准中仪器受力方向垂直)、无尘布(清洁传感器接触面)。
环境条件控制
温度:15-25℃(温差≤2℃/h,避免高温或低温导致传感器漂移);相对湿度:45%-75%(防止潮湿影响电子元件)。
远离振动源(如机床、风机)和强电磁场(如电焊机、大型电机),避免外力干扰校准读数。
仪器预热与归零
开机预热10-15分钟(让内部电子元件稳定),待屏幕显示稳定后,将仪器置于空载状态,按“归零”键确保初始读数为“0.00N”(若无法归零,需检查传感器是否卡滞或重启仪器)。
二、校准操作:分步骤执行(以砝码法为例)
1.确定校准点
按仪器量程均匀选取至少3个校准点(含满量程),如0-500N仪器可选“100N、300N、500N”;若仪器常测某一区间(如0-100N),需增加该区间校准点(如50N、80N)。
2.加载与读数记录
安装固定:将仪器固定在校准支架上,确保传感器受力方向与砝码重力方向一致(用水平仪调平,避免倾斜导致分力误差);若测“拉力”,将砝码通过挂钩连接至仪器拉力传感器;若测“推力”,用适配工装将砝码压力传递至推力传感器(确保接触面平整,无打滑)。
逐级加载:从最小校准点开始,缓慢添加砝码(避免冲击传感器),待读数稳定后(约3-5秒),记录仪器显示值(如加载100N标准砝码时,仪器显示“99.5N”)。
重复测量:每个校准点加载3次,分别记录数据(如100N点三次显示为99.5N、99.6N、99.5N)。
卸载核查:加载至满量程后,逐级卸载砝码,记录各点仪器显示值(判断是否存在滞后误差)。
三、数据计算与误差判定
单次误差计算:
误差=(仪器显示值-标准砝码值)/标准砝码值×100%
例:100N校准点,仪器显示99.5N,误差=(99.5-100)/100×100%=-0.5%
重复性误差计算:
同一校准点3次测量值的最大差值÷标准值×100%(需≤0.5%,否则仪器稳定性不合格)。
判定标准:
若所有校准点的误差均≤仪器标注精度(如±1%FS),且重复性误差合格,则校准通过;若某点误差超差(如500N点误差为-2.3%),需进行校准调整。
四、校准调整(仅适用于可手动校准机型)
若仪器支持用户校准(需确认说明书允许,部分高精度机型需厂家专业校准),按以下步骤操作:
进入“校准模式”:按仪器说明书组合按键(如“校准键+电源键”),屏幕显示“CAL”或“校准”字样。
目标值设定:输入首个校准点标准值(如100N),按“确认”键。
加载校准:加载对应标准砝码,待稳定后按“校准确认”键,仪器自动记录当前传感器信号与标准值的对应关系。
重复校准:按上述步骤完成所有校准点(如300N、500N),校准完成后仪器自动保存参数并退出校准模式。
验证:重新按步骤二测量各校准点,确认误差已修正至合格范围。
五、校准后收尾与记录
清理:卸载砝码,清洁仪器传感器和校准工具,将砝码放回防潮盒(避免生锈影响精度)。
数据存档:填写《校准记录表》,内容包括仪器型号、校准日期、环境条件、各点标准值/显示值/误差、校准结论(合格/不合格),并由校准人签字。
标识与周期:若合格,粘贴“校准合格”标签(注明有效期,通常为1年);若不合格,标注“停用”并联系厂家维修后重新校准。
关键注意事项
砝码需轻拿轻放,避免碰撞传感器(传感器为核心部件,冲击可能导致永久损坏);
若用标准力传感器校准,需确保其与仪器传感器的连接同轴度(偏差≤0.5°);
非专业人员勿随意进入校准模式或修改内部参数(部分机型有密码保护,需厂家提供权限);
校准周期建议按使用频率调整:日常高频使用(每日≥8小时)建议每6个月校准1次,低频使用可1年1次,若仪器经碰撞或维修后需立即校准。
按此流程操作,可有效保障数显便携式推拉力仪的测量精度,确保测试数据可靠(如电子元件装配力、线材拉力等场景的检测准确性)。